高校奖助学金非经济效应量化对比分析

 夏宾1 徐红京2 徐亮3 向小平4

1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 北京 100048 2北京工商大学资助中心 北京100048 3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100048 4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4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学生的资助,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北京市助学金等国家给予的奖助学金,各种社会奖助学金在鼓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大二及大二以上年级300位同学的问卷调查,将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的非经济效应量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高校奖助学金非经济效应的量化关系。

关键词:奖助学金、非经济效应、量化

 

前言:

在高校国家给予的奖助学金力度越来越大,社会资金不断注入高校的大环境下,对学生产生激励效果的方式逐渐增多。2002年财政部和教育部在京宣布:2002年起我国将设立国家奖学金,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定额发放给45000名在校大学生,总规模为每年两亿元,该项政策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修改:中央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5万名特别优秀的在校学生,奖励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8000元;该意见还将国家助学金分为一等和二等两个等级,金额也由原来的2000/年·人上调为4500/年·人和2300/年·人;新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针对高校中成绩优秀的贫困生,额度为5000/年·人。社会企业、个人也在学校设立各种奖助学金,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呈现出金额不固定、受助群体有指向性、受助群体更加广泛等特点。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都对学生产生非经济效应,但各种奖助学金的性质不同、金额有异、给予的对象也不同,产生的非经济效应也不一样,到底这种这种非经济效应差异有多大,各种效应又有怎样的联系,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   调研数据基本情况

根据本文要得到的结果,设计了调查问卷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共分为四个部分,如表一。

  表一 高校本科生奖助学金及荣誉称号作用调查问卷模块

序号

模块名称

模块作用概述

1

身份认证模块

调查基本信息,如年级、专业背景、政治面貌等

2

奖学金模块

统计奖学金对在校学生的非经济作用

3

助学金模块

统计助学金对在校学生的非经济作用

4

对比调查模块

奖助学金和荣誉称号对比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2份,其中专业背景分布为:理科54份、工科53份,文科115份。

2.   奖学金作用调查

在本模块的调查中,涉及到国家级奖学金、市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通过对各等级不金额的激励效果调查发现:1.在被调查的222位同学中,认为上述四种奖学金在金额相同情况下,激励效果不同的占到了98.2%,只有4位同学认为只要奖励额度一样,不论是什么类型奖学金的激励效果都是一样;2.在奖金额度相同的情况下,国家级奖学金的激励效果明显大于其他三种奖学金;3.校级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在金额相同的情况下,激励效果基本持平;4.金额越大,同类型的奖学金激励效果越大。如图一。

图一 奖学金非经济效应量化对比图

3.   助学金作用调查

在助学金非经济效应调查模块中,根据实际情况,只设置了国家级助学金、市级助学金和社会助学金三种类型,有86位被调查者认为助学金只要金额一样,对学生的激励效果就一样,占到了38.7%。如图二所示:

       

图二 助学金非经济效应量化对比图

由于在各模块中的数据都是模块内比较,图二和图一中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国家级的助学金在金额相同的情况下较市级和社会助学金的非经济效应大,社会助学金10000元的激励效果还不如国家级助学金4500元。同时得出市级助学金非经济效应线性方程:

y=0.0054x+56.8                                     公式1

    其中x表示市级助学金额,y表示非经济效应的量化数值。

4.   奖助学金非经济效应对比调查

本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将本文第23节的研究结果通过中间变量,把这些本身不具有可比性的结果量化到同一个基本线上,从而得到奖学金、助学金对学生非经济效应直观的比较结果。

1)在该调查模块,19.8%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金额一样,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激励效果一样。为了便于计算,且减少单一调查数据对结果产生的误差,调查问卷设计了各类型奖学金与市级助学金5000元、3000元之间的激励关系,将各类型奖学金与市助学金5000元、3000元等量代换。如表二。

表二 各类型奖学金与市级助学金5000元、3000元非经济效应量化对比表

奖学金类型

市级助学金

5000

市级助学金

3000

平均比例

非经济效应比例(以市级助学金为1

国家级奖学金

3833.138

1942.824

0.7022

1.424

市级奖学金

4463.20

2341.22

0.8333

1.2

校级奖学金

4934.28

2959.34

0.9864

1.014

社会奖学金

5001.35

2988.33

0.998

1.002

*市级助学金5000元和3000元产生的非经济效应和表格中对应的奖学金金额一样,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

**平均比例是指在激励效果相同时,各类型奖学金金额与助学金金额的比值,非经济效应为该比值的倒数。

2)根据表图一、图二的换算关系,可得到以下排序结论:

表三 奖学金、助学金2300元非经济效应量化排序表(以市级助学金为基准)

名称

非经济效应换算比例

金额(元)

(产生的市级助学金非经济效应)

备注

国家级奖学金

1.424

3275

 

市级奖学金

1.2

2760

 

校级奖学金

1.014

2332

 

社会奖学金

1.002

2304

 

国家级助学金

1.171

2693

 

市级助学金

1

2300

 

社会助学金

0.778

1789

 

*奖学金的比例来源于表二,助学金之间的激励比例来源于图二之间的计算。

5.   结论和建议

从表三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不论何种奖助学金,颁发单位级别越高,相同金额的非经济效应都越高,且明显。如奖学金中国家级奖学金的非经济效应是相同金额校级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的1.4倍。

2)在金额相同情况下,社会奖学金、助学金的非经济效应是同性质中最小的。如国家级助学金的非经济效应在金额相同的情况下是社会助学金的1.5倍。

3)各类型奖助学金在金额相同的情况下,非经济效应从高到底排序:国家级奖学金、市级奖学、国家级助学金、校级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市级助学金、社会助学金,作用最大的国家级奖学金是社会助学金的1.83倍。

通过上述比较,对学校在奖学金、助学金的配置过程中有如下建议:

在社会资源进入高校的同时,应强化学生对社会奖学金和助学金认识,提高他们通过竞争而夺取奖助学金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对社会资金的“偏见”,从而提高社会奖助学金的非经济效应,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文章于20155月,发表在《绿色科技》期刊的2015年第五期,页码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