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路径

外语学院  张悦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本文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探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环节,通过创新资助工作模式,通过多条途径促进学生资助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资助育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进一步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之中。高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开展多种途径、渠道、载体,发挥其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从而有效有益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社会稳定、学校的发展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1]

(一)资助育人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逐渐增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随之逐年递增。教育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通过绿色通道确保每一位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经济资助本身就是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效果

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除经济解困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育人的要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条件、成长环境等物质层面的差异性,需要育人工作对学生成长成才应予以关注和引导[2]。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普遍性,所以指导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符合不同类型大学生成长的路径和规律,也符合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全面提升高校整体育人效果[3]

(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育正确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共同理想等角度,为当代大学生把握坚定的价值观指明方向[4]。当代国际国内的一些不良文化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发挥正向作用造成影响,例如,一些大学生以是否实用作为选择标准,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大学生以功利为目的,唯利是图。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将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发展定位,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发展。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表现及特点分析

笔者对本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方面的问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发现:有66.4%的同学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有过自卑心理,如果没有辅导员引导,甚至选择放弃勤工助学;还有53.3%的有时会出现无奈、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资源是国家的,人人平等,不拿白不拿

不可否认,近些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准分散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与其他学生相比,相对较差,加之家庭压力和社会环境的潜在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了争强好胜的心态,既渴望得到尊重又表现出自信心不足,进而衍变为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如果不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会使得学生只知索要,没有建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在学业或就业方面不成功,则会怨天尤人,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更失去了资助育人的意义。

总而言之,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错误观念、品质缺失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文明、平等、爱国、诚信、友善等具体内容的缺失。所以,资助育人应该以育人为本,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路径

(一)完善资助育人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保驾护航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资助育人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推进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以育人为核心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育人方式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5]。另外,高校资助中心可以建立资助育人研究室,教育工作者调研跟进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不断完善和更新资助方式、教育手段、跟踪方案和激励措施,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资助平,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二)创新资助育人方法与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高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和日常工作相结合[6],创新工作形式,可以依托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宣讲、情感体验、素质拓展等多种教育形式。可以鼓励大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救助站等阶层单位开展爱心支教扫盲、助老、助残、科技兴农、文化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引导大学生践行和谐、友善、感恩的价值观理念。另外,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使得大学生贴近社会,了解国情、民生、企业的发展情况,从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起回馈社会的诚信意识,同时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引导其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通过不同教育形式,让学生实现知、情、行的统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从客体到主体,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反向延伸

调查发现,我们通常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时,都是从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正向传播,学生接受比较被动,实际效果不尽理想。在这个环境的规模不同,环境的认知方式也不同的时代,高校开展思想宣传教育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以调研入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育与践行的方式,从学生向教育工作者反向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创新教育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教育手段,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可以尝试翻转课堂模式、微课模式等形式。

 

 

参考文献:

[1] 贾明超,范正祥,陆 斌.“育人为本”资助理念视角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探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70-72.

[2] 张晓. 对话包容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路径[J]. 理论研讨, 2012(39).

[3] 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4): 81-85.

[4] 海松梅.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机制探析[J]. 科学社会主义, 2014(5).

[5] 张莉, . 高校学生资助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8).

[6] 金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3).

 

 

(文章于201511月发表在《智富时代》期刊2016年新编B367期,页码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