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和对策探析

 摘要:高校贫困生数量可观,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困生资格获取弄虚作假、国家助学贷款逾期不还、奖助学金滥用等诚信缺失行为。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层面都存在着助长因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诚信教育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创建良好的高校内部环境;政府与家庭双管齐下,优化校外环境;更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提高诚信素质。

关键词:高校资助  诚信缺失  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量明显上升。为了帮助这部分群体顺利完成学业,国务院2007年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包括“奖、助、勤、贷、补”等一系列助学措施。然而,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有不少学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行为,给自身、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分析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析相应的解决方案成为高校资助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贫困生资格获取弄虚作假。贫困生资格的取得是各项资助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资金能否合理应用,关系到高校资助工作的效益与效率。目前,贫困生资格多以家庭所在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实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低保证、低收入证为认定依据。这一依据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漏洞,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因工作人员审核不严、基层官员徇私舞弊等原因造成调查表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问题。在入校之后的程序中,需要学生本人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对其在校情况进行核实。一方面,学生本人可能存在夸大家庭困难程度的倾向;另外,班级小组成员也可能因为私人关系或怕影响团结而帮助申请者隐瞒其真实在校表现。这些都可能造成获取贫困生资格的学生不贫困的现象。

(二)国家助学贷款逾期不还。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资助困难学生的途径,是寒门学子完成学业的重要支持。然而,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大学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迟迟不还的情况也频频曝光,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虽然就业难和工资低导致一些毕业生无力还款,但同时也存在恶意欠款现象,凸显了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困境。这一行为不仅影响自身信用、学校声誉,更会影响学校今后困难学生的贷款申请工作,将学校和银行都置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三)奖助学金滥用。奖助学金的初衷是作为学费、生活费所需,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现实情况是,个别学生用其请客,或购买高档手机、电脑、化妆品,甚至吸烟、酗酒、赌博,去网吧、KTV等娱乐场所。这一行为严重背离了国家助学政策的初衷,损害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在学校和社会上都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社会层面。市场经济体系在大幅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成部分人唯利是图,

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的现象;政治领域虚假政绩工程、徇私枉法等现象长期存在;文化领域学术腐败、虚假新闻等屡见不鲜。这些都给大学生的三观造成了不良冲击,使其对诚信缺失行为不以为然。

学校层面。首先,重智育轻德育几乎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通病,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只看重成绩、分数,在大学阶段可能也较为重视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发展,但都把道德素养的培育放在了次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诚信教育的方式单一,多以说教为主,缺乏实践性、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再次,高校缺乏对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守信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失信者的行为得不到有力惩戒,从而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家庭层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而诚信教育又是其中的基本内容。不少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忽视了其道德品质的发展;部分家长言行不一,教育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却反其道而行之;更有甚者在教育孩子诚信方面完全起到了反面作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难免出现诚信缺失的行为。

自身层面。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成长过程较为顺利,自私、重利倾向较为严重,缺乏责任意识;大学生思维活跃,三观尚未完全形成,而在当前多元化价值观下,部分群体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排斥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构成了诚信缺失的因素。

三、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探析

(一)以诚信教育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创建良好的高校内部环境

1.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氛围

创新诚信教育形式。今后,应摒弃单一说教形式的诚信教育,将其纳入到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另外,与专业课、选修课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

举办诚信相关活动。高校应该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如海报、广播、网络等,坚持用诚实守信的正确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先进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人,营造和提升诚实守信的主流文化氛围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将诚实守信的意识深入学生内心。

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最佳示范者,因此,在教学科研、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资格认定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诚信典范。

2.完善诚信制度建设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经济状况、奖

惩情况、在学业、经济、生活、就业等方面的诚信行为和不诚信行为等。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还应记录其还款时间和金额,并存入网络。毕业后档案锁定,学校需将其转交给用人单位。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学校还应第一时间将学生学籍变动的信息告知银行,并与银行做好档案交接工作。

组织诚信等级评价。在建立诚信档案的基础上,应逐步探究一种科学合理的诚信评价

体系,统一评价指标,将定性和定量、自评和他评、传统和现代方法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等不同的等级。

构建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将诚信等级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资格申请、推优入党、保研、就业、毕业证书发放等密切结合起来,对失信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诚信评价体系的约束效果;广泛宣传表现良好学生的行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政府与家庭双管齐下,优化校外环境

社会的诚信状况对大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需要政府扮演主要角色,一方面应加强诚信榜样宣传,传播正能量,使诚实守信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一方面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增强失信成本。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把诚信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注重言传身教,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提升大学生自身诚信素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必须从自身出发,提高诚信意识,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将自己的行为与诚信榜样相对照,发现不足并努力矫正;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固化诚信意识,构建诚信人格。

总之,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合力打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最终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诚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蒋笃君.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2.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5(22).

3.  杨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学生诚信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4.  钟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注:文章于20168月发表在《教育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