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校资助的越来越重视,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本文主要探索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应该如何加强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 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要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精细工作”,为此,党和政府、 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制定了多元化的资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 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问题的缓解,高校贫困生在精神层面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对高校贫困生这个主体进行深入剖析,从社会、高校、家庭 和高校贫困生等方面剖析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及其原因,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全 面发展。
二、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理念及其必要性
 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的固有理念, 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
的生存与发展 , 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完善人,即建设以 “人 ”本身为宗旨和目标, 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 所谓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尊重人的主体地 位和基本权利 ;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和个性要求。关心人就是关心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 ;关心人的心理状况和情感需 要; 关心人的切身利益和未来命运。发展人就是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提升人的能力素质 ;开发人的潜能 ;实现人的全 面、充分、自由发展。 在高校贫困生的发展中,人文关怀尤其重要,其必要性 表现在以下两点: 1、人文关怀是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文关怀 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 激发他们发展欲望和追求理想的自觉性; 能使他们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及要求内化为自身 的成长和发展需要, 推进高校贫困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进而达到全面发展实现真正完成学业。 2、人文关怀也是完善高校贫困生工作价值取向的需要。 人文关怀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说教、灌输的做法, 注重情感因素的投入, 注重疏导, 有效排除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困难。 这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 面发展为目标 ”高校学生工作格局的形成 , 有利于高校贫困生工作朝着 “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方向转移。
三、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需要遵循的原则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原则。
(一)物质精神并重原则
绝大部分高校贫困生都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群体的一员,他们把贫困当做自己不愿主动承认的一个点。 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处于的这个年龄阶段,心理 发育不成熟,要强、好面子、要自尊,更是对自己是贫困生身份耿耿于怀,不愿承认更不愿其他人知道。因此高校老师 在面对贫困生时,要做到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有些条 件下甚至要做到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满足高校贫困 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内在需求。实施的各项政策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能充分调动高校贫困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主体性原则
在对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要辨证的看待教育者和高校贫困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既要注重教育者的主导 地位,又要注重高校贫困生的自我教育,使贫困生通过自我教 育,主动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提高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在 对高校贫困生实施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尊重人的主体性,要引导高校贫困生选择正确的价 值观念。引导高校贫困生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贫困生自觉养成勇于面 对困难,自强自立的优秀品格;引导其正确认识贫困、面对贫困;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懂得进行 自我教育。
(三)情感性原则
高校、社会和政府给予贫困生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帮助, 在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不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面临很大压 力,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运用情感性原则拉近与 高校贫困生之间的距离,给高校贫困生带来亲近感、期望感和 理解感。教育者应根据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实 际编制适宜高校贫困生认知的教学内容,开设相关的情感科学学科,把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激发他们 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辅导员是实施情感性原则的重要 组织保证,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情感教育的技巧,要善于运用 师生平等的友谊技巧,师生间要平等交流,注意保护贫困生隐 私,建立信任,给予高校贫困生更多的情感关怀,同时也要坚持情理结合、严慈结合;建立好倾听机制,要把握最佳时机进 行情感教育,及时分享高校贫困生的快乐,也能及时分担高校 贫困生的烦恼。党团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实践活动调动高校贫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高校贫困生的高尚情操。社会组织机构或各界人士除了给予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 外,应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
(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
防御与干预机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贫困生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高校贫困生的成长成 才。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一是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防御机制。首先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同时要建立好倾听倾诉机制。倾诉可以缓解压力,做好倾听工 作对于高校贫困生意义非凡。大多数贫困生都有自闭、不善言辞的特征,但是这不代表他们不愿倾诉,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他们会把事情都放在心里,长时间 想不通,而又无人开导,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他们需要倾听,尤其是能真正愿意倾听的人去倾听,让他们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心理的困讲出来。因此,班主任、 辅导员、各任课老师对高校贫困生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多关心,经常找他们聊天。
二是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干预也就是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教师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由于高校贫困生特殊的心理、思想特征,因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辅导也具有特殊性。高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有针对性的对需要的贫困 生进行长久的跟踪谈话以及专业辅导。随着党和国家提出“精准资助”的目标,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也愈发凸显。希望能借由 此文的研究,抛砖引玉,以期能在高校贫困生的人文体系建 设上有所启发和帮助。
(文章于20165月,发表在《知识文库》期刊的2016年第9期)